让培养“空间观念”落地生根

 安昌路小学:邹玉国

一、问题起因

在我校某次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中,有这样一道填空题:6块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铁皮焊接成一个正方体盒子,这个正方体盒子的表面积是(     )平方分米,体积是(     )立方分米。这道题的出错率极高,全校的平均正确率仅为49%

  这个典型错例引发了我对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深入思索。

 二、追踪寻因

在同年秋季开学第一天,我让本校的新六年级3个班级学生做了下题:棱长为2分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是(   )平方分米,体积是(  )立方分米。

经统计,这道题3个班的正确率达93.8%(期末检测那道题,3个班的
正确率仅为47.5%)。为什么表面看起来难度值相当的两道题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呢?为此,我对期末调研题解答错误的情况进行了统计,出现的典型错误有以下两种:

错例一:表面积:2X2x6=24(平方分米)

24x6=144(平方分米)

体积:2x2x2=8(立方分米)

8x6=48(立方分米)

错例二:表面积:2x6=12(分米)

12x12x6=864(平方分米)

体积:2x6=12(分米)

12x12x12=1728(立方分米)

从“错例一”可以看出,这部分学生将“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”看成了“棱长为2分米的正方体”,先算一个棱长为2分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(体积),再算6个这样的正方体的表面积(体积)之和。这部分学生无法想象6个小正方体拼成后的图形。

从“错例二”可以看出,这部分学生误以为6块边长为2分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行可以成为一个大正方形,拼成后的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2分米,然后就将12分米当作正方体的棱长计算它的表面积与体积。这部分学生无法想
象拼接变化后的二维平面图形,更不能正确地进行三维立体构建。

分析可知,错例出现的原因在于学生空间观念的缺失,很多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最大障碍是“眼中有物,脑中无形”。教学实践中,教师只注重“眼前利益”,忽视了为学生的“长远利益”考虑,对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关注度太低。因此,我们需要寻求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。

三、对策思考

近年来,我对图形与几何领域进行了教学尝试,把重心放在“发展空间观念”这一核心问题上,将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于图形与几何学习的全过程。下面,就以“长方体的认识”一课为例,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。
  1.加强“操作”,建立空间观念
  空间观念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,通过动手操作,学生多种感官协同作用,从而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,使几何图形的表象和几何概念明确起来。但就目前观察到的大量课堂来说,学生“只看不做”,用图形代替实物,用多媒体演示代替操作,忽视了空间观念形成的过程。
  [课堂链接]

教师为各小组准备了一些长10cm.7cm、5cm的小棒和接口。要求:

(1)    选。四人一组,观察带来的长方体物体,讨论需要多长的小棒,各多少根,接口要几个,然后填写选料单。填完后每组派一人领取材料。

(2)    搭。在搭建的过程中,如果选取的材料拼不起来,给你一次改正的机会,重新选取。

(3)    填。搭完后,仔细观察带来的长方体和长方体框架,小组讨论长方体的顶点、校、面各有哪些特征,组长把发现记录在长方体特征的表格中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选料单


绿色

小棒(10m)

蓝色

小棒(7am)

黄色

小棒( 5cm )

小棒接口

数量





总计





长方体的特征记录表



顶点


  这一环节,学生先在头脑中“搭”,再动手验证搭,既理解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,又初步建立立体的三维表象,,加深对长方体的空间感知,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。

2.     启发“想象”、,增强空间观念

想象是发展学生空间空间观念的重要要思维活动,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。
  [课堂链接]

师:接下来,老师要把同学们拼a  好的长方体框架拆掉1条棱、你还能想象出它的形状吗? 想一想, 最少剩下几条棱,这个长方体的形状还是确定的?

 在师生、生生互动交流中,  形成共识:至少要剩下1组长宽高才能想象出长方体的形状。如果只有2条棱,只能想象出一个平面,想象不出有多高。(课件同步演示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出示下左图,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:

(1)   上面的长是(     )厘米,宽是(    )厘米。

(2)   左面的面积是(   )平方厘米。

(3)   面积为36平方厘米的面有(    )面和(   )面。

(4)   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(    )厘米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出示上右图,提出问题: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7cm,宽是18厘米,高是0.5cm,你能想象出它的形状吗? 你觉得这个长方体怎么样? 猜一猜这可能是生活中的什么物体。(数学书)
  如果把这个长方体的高变为0.1毫米,它还是长方体吗? 它可能是什么?(一张纸)
  师:以前我们都把一张长方形纸说成是长方形,严格地说,这是不正确的,一张纸尽管很薄,但它还是长方体。那么,什么时候就变成长方形了呢?(当高等于0时)
  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,呈现出由二维向三维空间过渡、发展的趋势。以上环节,通过交会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,让学生想象长方体6个面的大小,将实物与抽象图之间建立联系,这是三维立体到维平面的过程。让学生根据画在平面上的三条棱说出立体图形的形状,通过平面图形来想象空间物体,用平面来描述立体,这是一个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过程。借助三条棱这个中介,通过空间想象,在实际物体、几何图形与特征描述之间建立了可逆的联系,缩短了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距离。

3.注重“转换”,深化空间观念

我们每个人所处世界的事物都是立体的,但是教科书上的立体图形都是平面的。因此,通过平面图形想象空间物体是直观几何的重要内容。在教学图形与几何的过程中,要重视不同图形之间与不同维度之间的转换,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跨越维度的空间观念,不断地沟通点、线、面、体之间的关系,实现一维、二维和三维之间的互通。

[课堂链接]

  出示以下8个长方形。哪几个能围成一个长方体? 考考你的眼力。

 

  师:如果以①号为下底面,它的左、右分别是几号和几号? 为什么这样选? 它的前、后分别是几号和几号? 说说你的理由。它的对面呢?

  师:为什么把⑥号和⑧号排除在外?

  生:长方体任何一个面的长和宽都应该分别与相邻面的长和宽相等。

  师:原来,面与棱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。师:长方体是一个立体图形,现在出现的却是一个个平面图形,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?想象一下,把这6个长方形围起来,也可以用手势比划一下。

  师:(媒体动画演示)与你的想象是否一致? 试着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。

  这个环节让学生在长方体的三视图与展开图之间进行转换和想象,不仅加深学生对面与棱特征的把握,而且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,

  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。

  4.重视“动态”,提升空间观念

  在课堂教学中,很多教师只对动态的几何图形考虑运用“运动变化”的观点展开教学,对静态呈现的内容则很少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加以联系和沟通。其实,从“运动变化”的角度出发,借助媒体演示或学生的想象,可以将几何静态与几何动态结合起来,用运动的观点观察、想象几何图形的变化,从而发展空间观念。

[课堂链接]

  师:这是一个点,如果这个点作运动,想一想,你觉得可能形成什么?

  生:形成一条线段。(课件演示)厦8新务制师:是的,我们就说“点动成线”。

  师:再想一想,如果这条线沿着一个方向平移,可能形成什么?

  生:形成长方形。(课件演示)

  师:线段沿着一个方向平移形成了一一(长方形)我们就说“线动成面”。这个面就是一个( 长 方形 )

  师:接下来,如果长方形再沿着一个方向平移,可能变成什么?

  生:变成长方体。

  师:让我们想象它动起来,(课件演示)果然变成了长方体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主角。

  师:点、线、面在图形的学习中是非常核 心的要素,今天这节课,我们就从点、线、面3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。

引人部分采用“运动变化”的观点组织教学,让学生初步体会点、线、面、体之间的联系,直观地沟通长方形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,为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本质特征打下基础。同时,在“动态想象”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。

经过两年的教学尝试与实践,笔者对自己所带的五(3)班进行了检测。结果显示,本班在解答同样的调研试题时,正确率达88.1%。显然,坚持运用操作、想象、转换、动态化等途径,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空间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,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下足工夫,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,有目的、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和引导,让培养空间观念落地课堂,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真正融人教学过程之中。